top of page

RBK 閱讀筆記 - i 世代報告

因為這一年認真在做的事都是專注在比我還小的I Gen身上,所以比較會花時間在研究他們的心態,要理解I世代,才能知未來何去何從,全方位理解i世代的調查報告。


這本書的作者主要聚焦在美國的社會現況,不過回頭再觀察,在亞洲的i世代也有類似狀況。(姐已經脫離了i世代了QQ)



-- i出生於1995-2012,他們在網際網絡中成長。成長於「數位」環境,是與智慧型手機「緊緊相連」的一群。 在書中提出了15個小問題,可以測試看看你有多「i世代」。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的生活經驗與i世代有多少重疊,就當是一場世代差異的預演。先不管你在何時出生,讓我們看看你有多i世代?請以「是」或「否」答題。 1.過去24小時內,你是否至少用了1小時在手機上傳訊息? 2.你有智慧型手機上的社群軟體帳號嗎? 3.你認為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嗎? 4.你滿17歲時已經擁有駕照嗎? 5.你認為同性婚姻應該合法嗎? 6.你滿16歲時喝過含酒精飲料嗎(小啜幾口不算)? 7.你在青少年時期常和爸媽吵架嗎? 8.你上中學時,學校里種族背景和你不同的人是否超過三分之一? 9.你上中學時,每個週末晚上是否都與朋友共度? 10.你上中學時,有沒有在學期間打工? 11.你是否同意人際間的安全距離及預先警示是好主意,並同意這樣能減低不經意的冒犯? 12.你在政治上是獨立派嗎? 13.你是否支持大麻合法化? 14.追求不涉感情的性愛沒問題嗎? 15.你上中學時,是否經常感覺被忽略並覺得寂寞? 計分方式:回答第1、2、5、8、11、12、13、14與15題時,答「是」者得1分。回答第3、4、6、7、9與10題時,答「否」者得1分。你的分數越高,你在行為、態度與觀念上就越趨近i世代。 ------------- 大多數這代的孩子是在父母嚴密保護的環境下長大。根據傾向,他們更能「自我庇護」(自我保護隔離)的一代。特溫格的數據顯示,i世代的青少年比其他世代更「宅」、不熱衷派對、約會、取得駕照、飲酒、抽煙、會系安全帶駕駛、不輕易嘗試性關係。雖然某些部份聽起來相當正面,不傾向重復前世代有的「愚蠢行為」。但特溫格也解釋,綜觀這些觀察得出一個潛在的行為傾向:他們更加晚熟(延後成年)、且有較長的青春期。 5個特徵 -他們是智慧型手機的原住民 -他們永遠掛在網路上 -他們很世俗: 在i世代中,會有更高比例的人不會參加任何信仰活動,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多數沒有宗教信仰。 -他們透過零碎資訊來認識他人:他們能善用社群媒體的零碎資訊來經營人際關係。 -他們有覺醒: i世代因有全球景氣蕭條的成長背景,他們顯得更悲觀、對社會緊張局勢更加敏感。 i世代所面臨的挑戰 -樂觀與自信掩蓋了線下真實的脆弱。 從特溫格的研究與各界統計中,我們也觀察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世代的孩子偏高的憂鬱傾向。2012年到2015年這三年之間,美國青少年憂鬱問題攀升了21%,其中女孩更加嚴重,上升了50%。青少年上升的自殺率更加凸顯了這個問題。這是i世代的矛盾,線上的樂觀與自信掩蓋了線下真實的脆弱。特溫格說:「形容i世代是幾十年來有最嚴重心理健康的一代並不為過,而這種惡化的罪魁禍首就是智慧型手機。」科技是他們人際關係的幫手也是幫凶。 「i世代」指出了一個世代集體的心理狀態,對於網路的全然依賴,使得這個世代不善於實體世界的人際相處,拉長了童年期、延後了長大成人的時間。我們對i世代的一些觀感,的確是真實的。例如,i世代確實遠比上一代憂鬱、不愛讀書,也比上代更包容、擁抱差異。同時,他們不但遲遲不願長大,對未來更有難以言述的不安及恐懼。但或許我們對i世代仍有更多誤解 對i世代誤解 【誤解一】i世代比過往的世代更愛跟父母作對 本書指出:i世代其實是對父母的反抗較少的一代。不僅如此,他們也更不愛冒險、更少喝酒、開車更注意安全。 【誤解二】i世代喜歡上網,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快樂 本書指出:花越多時間在螢幕前上網的青少年越容易不快樂;相反地,花越多時間在非螢幕活動者,越容易快樂。甚至因為網路霸凌,使得i世代自殺的比率也偏高。 【誤解三】i世代已進入職場,但他們抗拒加班,老是想著創業當老闆 本書指出:i世代雖然不認為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全部,但與千禧世代相較,他們對工作有較高的現實感。此外,由於創業有較高的風險,追求穩定、不愛冒險的i世代並不嚮往創業。 【誤解四】i世代重視人生意義的追求,對於賺大錢並不感興趣 本書指出:i世代面臨不那麼優渥的經濟大環境,包括債台高築的學貸,使得他們重視經濟的富裕更甚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此外,使用螢幕的時間增長,也刺激了他們對於財富的渴望。 i世代社會觀察及研究 不想長大:打工率少,外出次數低、少喝酒、少交往。 社交活動:玩遊戲是他們唯一社交活動,書籍沒法抓住注意力,但他們對某議題感興趣會透過多種方式跟媒體找答案。因為他們不喜歡傳統形式的學習,所以建議新的學習方式,如互動式活動教科書,影片分享及提問、也需篇幅短、寫作風格近似對話的書籍。 不再親身互動:不太喜歡派對,覺得人無聊才開派對,但比較希望在網路跟社群網站上。跟朋友之間以電子式交流取代傳統線下面對面活動。這代小孩錯失發展社交技巧的經驗,只知如何在情境選擇正確表情符號,但非正確臉部表情。 不安全感: 他們不是過分自信的樂觀主義者,有社群恐慌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螢幕使用時間增加,睡眠不足、親身社交活動減少,寂寞感增加。心理健康問題嚴重,重度憂鬱、自殘及自殺成流行病,2015美國樂壇推出歌曲《壓力爆表》(Stressed out)描述青少年慢慢長大和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成為2015美國《告示牌》第二名,Youtube 影片是觀看次數超過八億。 來點連結聽聽看~ 不信宗教:i世代不想有人指導他們如何過自己的人生,該要相信什麼。他們透過社交媒體得到滿足跟互動,不需要透過宗教建立社群。 沒有內在動力,更安全,更少走入社群:他們追求安全意義,不只人身安全,更要避免名聲敗壞,包括情緒安全。他們盡力避免風險,他們抗拒糟糕經驗,避開令人不自在情況跟避開不同想法的人。學生需要安全空間,知道在那自己會被接納,可跟自己人聚一境,不需擔心人的批判 。父母過份保護跟形影不離,令孩童脆弱,沒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I世代比以前幾代更講實際,職涯發展是讀大學原因。對以前的年代來說,大學是學習、探索的地方,但i世代卻認為大學是提供安全環境,迎接職涯使媒準備,原同想法令他們不安,認為探索新想法是無意義,重視安全及實用。但他們希望從事可幫助他人、具社會價值工作。但比較售適「懶人行動主義」:即擅長轉發網址連結,宣傳值得支持的志業,但不擅實際參與。 I世代的工作:他們講實際,追求工作跟生活平衡,想環穩定收入,帶給他們安全感,也不喜歡在大企業工作,他們需要鼓勵,因為對自己跟前途沒有信心。 消費習慣:他們有後物質主義傾向,對富裕生活非常有興趣,重視消費但不跟風,希望花錢在一些可突顯自己的產品上。 不能想似沒購物網站的世界,習慣網購,偏好盡快完成購物流程,商家要有能力打造專屬信人化的體聚,他們要的是體驗跟必須品。注重實際層面,少受產品名氣吸引,如用一樣行銷話術對氣他們沒效。廣告需要引入關注主題:安全、保障,鼓勵廣告商揚棄主抗從眾的訴求,強調產品對個人功用跟使用體驗。 包容性:對於多元價值可以接受,支持平權,融合成一種觀念,認為人需要不惜代價得到保護。 政治:網路文化跟社群網站加深個人對親朋好友的聯繫,讓想法相同的人更易聚集,使原本偏向極化觀點得到共鳴,所以願意獲取消息及實際參與政治的人減少。使名氣及浮誇空泛的政見成選情領先的關鍵因素。 以上社會觀察及研究都是一些對新一代的分析,對我們思考及規劃未來營銷活動、創作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要瞭解演算法跟社群媒體對於新一代的好與壞,這樣的圍爐文化,跟避開相反意見的他們,跟我們在運營社群、廣告操作都有莫大關係。



1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