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是三個多月開始前寫的,但拖延症拖到現在~)
五月初的時候在洛杉磯,經過 Culver City 都會見到有一堆人在遊行示威,向友人打聽後了解到這次「荷里活罷工」的緣由,跟他們在爭取兩大訴求:串流媒體的版稅透明化跟產業在人工智能上的應用監管。時至今日,活動已經成了業界近五十年最大型的罷工運動,停擺荷里活。運動先由美國編劇工會發起,由於工會代表與電影電視製作人聯盟就分紅比例問題談判無法達成共識。工會批評聯盟不但沒讓步,而且貶低寫作專業。而近日運動趨向白熱化,連演員也全面加入罷工行列,包括演出、出席活動、訪問、宣傳活動一概停止,本來宣傳工作如日中天的 《Barbie》及《Oppenheimer》 也急急叫停。
相關的運動細節跟走向,網絡上有好多媒體報道,這事件反而讓我想到自己剛進娛樂業時寫的筆記。
「看著音樂跟電影產業由 hardware 到後來的串流,你知道時代改變的事實;當我們再不跑再不朝著潮流進一步的時候,被改變的就會是我們。有趣的是,當我們再不是消費者時,看的角度就很不一樣。成本結構都很不一樣。」
從旅遊電商走到娛樂業,其中一個很大的差異在於理解兩者的成本結構。一開始幾個月一直在了解「內容」的成本結構,拆解產業的複雜性。其中一樣是接觸關於「Royalties(版稅)」(創作者對任何人使用或者購買「產品」所收取的使用費用)。雖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產業鏈,但娛樂作品或者 IP 製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共同創造出來的「產品」,中間更牽涉各種「使用權」,而「內容」又可按「年份」或「獨家與否」賣向不同平台跟國家、載體不一樣(例如錄影帶變串流)」又會換來更不一樣的「價值」跟計算方式,可以想像整個成本結構都是非常複雜。
串流出現正正革新了整個娛樂商業模式改變,也改變了這些業者的既得利益。(串流如何改變娛樂商業模式,以及數據不透明,足以用另外寫一篇文章,有機會再分享),好多外人會問既然不接受這樣方式,為什麼還有這麼製作商願意選擇串流平台 ? 這跟用戶從電視轉去串流有莫大關係,串流平台掌握大量用戶跟流量,要是你沒有名氣,必須依靠大平台流量去支持。作為投資方,也會以播放量跟可接觸的人數作為參考數據,所以掌握流量鎖匙才是關鍵。
關於 AI 使用規範,也是因為現在的 AI 應用反映在很多寫作相關上,編劇是其一。以前一部電影可能會聘請一群編劇寫稿,但作為製作人或製片商,成本考量前提,難免會思考減低在招聘編劇的成本,部分以 AI 代筆,此舉不但令很多編劇的飯碗岌岌可危,還會出現創意會愈來愈「相近」,內容產出會愈來愈相似的情況。AI 發展一日千里,確實在某程度上要作出所對監管,中間牽涉不至於失業問題,還有很多版權擁有、AI 學習的資料、以及後續哪些「人」才算有「參與」,可緣獲得「版稅」都是未知的問題。
殘酷的事實是當初創作者所簽法律規範必然跟時代脫勾,所以「現在」成了重新談判的時間。
罷工運動會延伸有幾個面向的影響。
1) 娛樂供應短缺 - 劇荒
在罷工運動前,串流大平台已經因為疫情影響製作進度,逐漸出現劇荒的情況,從他們財報也可以看到幾個大平台一直虧損,價格競爭激烈下平台收入減少,對製作商也會相對減少資源投放做自家內容。而業界罷工正希望透過此手段癱瘓產業引起關注,整個產業還未在疫情復甦,變要準備面對下一階段的內部供應短缺狀況。
2) 品質弱化、行業斷層
當年入行剛學會看音樂串流數據時,讀著財務報表時忍不住慨嘆: 「創意產業最難是,要兼顧生活跟創作,看著他們入不敷出,真的擔心這條路怎樣走下去 ,怎樣吸引人才入行。」
不能不說,娛樂業雖講究創意、推陳出新以及跑在潮流前面。但是,很多行業Know-how 、技術跟觸覺還需要很多經驗判斷。娛樂就是一個販賣情感的行業,可以寫出好劇本好音樂的人除了有很多豐富知識外,還有一定的人生經歷與感受,並非透過人工智能就可以製作出來,難免有很多空洞跟千篇一律題材的作品。如果愈來愈多人離開這個行業,就會出現更多濫竽充數的人,令到作品粗製濫造,品質參差,沒法傳承。
3) 亞裔文化在美國崛起
自從《Crazy Rich Asians》、《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甚至去年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大受歡迎,亞裔文化漸漸成為一個在荷里活崛起的新趨勢,當然 K-pop 也對亞裔文化成了很強的催化劑,而 Netflix 早已去年便為罷工運動部署,大肆投資亞裔作品,今年初先宣佈增加 19 億美金在亞洲市場,年中更宣佈未來四年會投放 25 億美金在韓國的內容製作,可見他們為了減低對荷里活製作的依賴,同時把目光投放其他市場,以維持其的內容供應鏈。
每年五月是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遺產月(AAPIHM), 今年娛樂業界的活動特別熱鬧,除了有橫跨兩周的亞裔電影節,大獲好評的 《Beef》在串流平台上架,同時也有各種亞裔團體舉辦的大型盛事、聯同Spotify、Netflix、Meta 等大平台合辦Gala Dinner 及頒獎禮,給亞裔娛樂業者百花齊放、聚首一堂的機會*,*非常熱鬧。罷工活動無疑也給了一個讓亞裔業者在荷里活市場嶄露頭角的機會。
雖然荷里活罷工距離亞洲的娛樂版塊、潮流文化影響還有一些距離,但整個罷工運動確實也給大家不同的思考方向。
1) 內容驅動著科技發展與產業改革
從罷工活動中,可以看到內容驅動著科技發展與產業改革,從實體唱片到音樂串流、DVD 到內容串流平台,因為內容呈現方式改變了使用情景,同時推動了科技進步,令到業界要重新思考產業改革及新的勞動力、收入和管理安排,不管是當年移動和互聯網的崛起,到現在串流媒體(Straming Media)和人工智能是最新技術牽涉的都是重新洗牌、工作形態改變以及知識產權及法律權責,內容力量,確實令業界重新思考每一個崗位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的定位及位置。
2) 誰會是最終得益者?
常言道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在這個情況下,到底誰會是最大得益者?在創作者或者業界人士也未被平等對待的前提下,串流平台如 HBO+,Netflix 等也處於財務緊張,進退為營的狀況,加上各種產量、質量大不如前,如果在目前規模下沒法收到相應投資回報或者找到其他盈利模式的話,真正最大得益方會是大平台如亞馬遜跟蘋果等鉅頭,由於其串流媒體只佔其業務一少部分,但因為大平台早已建立龐大的數據庫,掌控用戶使用資料及多元服務,平台只需綑綁服務,便足以在串流領域中分一杯羮。
3) 區塊鏈的Ownership保障原創得益?
Web3 風潮雖然過了熱度,但區塊鏈技術應用確實有保障「原創」及「擁有者」的權益,所有「版稅」及「既定得益者」都會被紀錄在「合約」上,所有記錄變得「數字化」且是「公開透明」,以安全、合法的方式將所有權歸屬於特定資產。同時,創作者可以跨不同平台展示個人成品,同時透過技術可以與粉絲/觀眾成為內容持份者,以「投資者」身份支持創作者。
4) D2C 模式普及化?
D2C(Direct-to-customer)直接面向消費者(D2C)商業模式,在沒有第三方批發商或零售商協助的情況下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這種方式在電商非常普及,但對於娛樂產業還是在一個起步階段。整個產業鏈絕不透明,通常製作內容,無論是電影,音樂、電視都會透過多重媒介、代理商、發行商才會呈現到觀眾眼前。但由於平台普及、觀眾粉絲的使用習慣、商業模式改變,D2C 也在內容 / IP 業開始盛行,比如創作者可以直接將內容放到 YouTube 賺取收益,又甚至透過創作者群眾募資的平台Patreon 或者其他平台直接內容付費,粉絲也可以直接加入粉絲會或者購買相關 IP 紀念品作為支持的一部分。現在有很多創作者品牌成為潮流一部分(足以寫另一篇新文章),可以期待未來D2C有更多的玩法。
5)創意何價?
由於市場的改變以及 AI 的應用普及,人類的創意何價成為必須思考的命題。雖然說這次罷工未對觀眾/消費者有即時顯著影響,如果業者談判成功,「羊毛出自羊身上」,意味消費者也要承擔相應成本;但若然談判失敗,代表更多業者離場,市場上好的創意跟作品會愈來愈少,AI 式的創意可能缺乏人類情感和體驗的深度。人的七情六慾或者矛盾不是 AI 可以體會。我們常說,娛樂是一個販賣情感的行業,賣座的內容作品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它能跟歡眾產生共鳴及連結,得以千古傳頌、萬世流芳的作品皆意味深遠。創意何價,我們又願不願意為內容付費,市場自有分曉。
儘管罷工對消費者的直接影響目前有限,但其長期影響是深遠的。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鼓勵娛樂業界尋求新的創新和技術進步,同時堅持尊重內容創作者的價值,以及保護他們的權益。透明公正的版稅制度和人工智能應用的規範,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娛樂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塑造著文化,影響著價值觀,並連結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本應是一個充滿熱情、創造力和包容性的領域,為觀眾帶來無盡的驚喜和感動,但同時也要不忘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一個公平的平台,讓他們的聲音得以傳達並獲得應有的回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