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工作筆錄|2年跳轉娛樂工業的不尋常札記

已更新:2023年8月9日

2年多前寫過一篇 3年在新創工作的心路歷程 ,然後就開始新的冒險了。這兩年,很多人問我在做什麼?三言兩語不知從何說起答不出來,常自嘲自己在做哥倫布或愛廸生,事實是連我自己也在摸索中,內容一直變化異動,因為做的不再是To C market不用面對群眾 ,加上行業特殊又帶有幾分神秘感。事實上,這兩年大部分都躲在鏡頭後面,在傳統與未來之間穿梭,一邊研究一邊實驗,記下的內容有點多而分散雜亂,但這種不尋常正是這趟旅程的日常。

時間轉回去2018年底提離職的時候,陳明明問我要不要做人相關的事業,那時候我對influencer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相信這個「與人相關」的題目會是未來趨勢,開始發想「一人公司」的事業體,前後討論了幾round草草畫了一些構思藍圖。又很剛好,在古生在叱咤拿下最受歡迎男歌手的隔幾天,一個在娛樂界舉足輕重的前輩問我有沒有興趣幫忙開拓一個新Label,專門負責新媒體新偶像新事業新玩法,那時還開玩笑問他是不是「今期流行?」。


對於任何新知都充滿興趣又貪玩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去探索關於「人」的商業模式與機會,同時符合一些離職當時下設的目標:

1. 從0到1

2. 新的產業know how

3. 新的市場


往娛樂圈工作形同走進穿越劇


畢竟娛樂圈有一幅很神秘的面紗,大概來回討論了幾個月,帶著好奇心的我們就戰戰兢兢踏入了這行業。在過程讀了好多關於中日韓美創意產業的內容跟書籍,以前從來對娛樂圈沒了解的我,連各大唱片公司也分不清楚,突然間吸收及消化了海量資訊,卻回應了當年大學讀media and culture 的課堂。


剛開始自己彷彿進入穿越劇一樣,回到一個不同世代的工作環境跟文化。沒有slack 沒有GA 沒有asana,把很多傳統公司的模樣呈現眼前,心底知道這種經歷讓我可以更全面去認識不同職場生態圈。

沒有kpi跟growth目標的世界也許是很多人的期待,但反而讓我更不安。

第一個月去了各分公司了解不同市場的娛樂產業鏈,不同的市場有自己的規則跟文化,理解整個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也挺有趣,例如串流出現對音樂世界影響,了解科技跟數據如何改變觀眾。每次看到潛力數字都會覺得被觸動, 跨界領域的經驗,讓我們可以看到更不一樣的世界跟視野。


如果把每個「造星」選手當成一隻隻Startup孵化


了解產業,想label名字、Logo 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招募全球有才華又有夢想的00後華人以及建立有活力、創新及熱情的幕後團隊。GenZ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受眾,大概做了很多實驗才可以挖掘出他們的用戶面貌跟想法。從團隊募集、活動發想、網站建立、線上報名到線下的直接跨國的六個城市實體舉辦,跟幾百個「小朋友」見面後,本來已準備好行裝出發到英美等地探星,但疫情關係迫使我們馬上轉為100%線上進行。


辦海選本應簡單,不過在新市場新團隊來說就有點阻滯,起初執行團隊先招募了幾個不同城市的畢業生,他們以前在超級競爭的環境成長,專注學業很少接觸任何課外活動的相關經驗,辦活動相對生疏。當地設計跟美感衝擊視覺可承受程度,一直讓我大崩潰。而中國的數位媒體跟境外玩法完全不同,難以想像一個活動對上了23個媒體營運商,一邊廂要摸索各個平台運營跟玩法令人應接不暇,另一邊要教對接單位做報告,看數據,迫他們不要再在報告灌水跟渾水漠魚,質素很參差。


辦了一屆又一屆的海選,見過幾千個想成為「明日之星」的孩子,經歷了一場又一場耳朵懷孕跟流產的過程,也開始更懂得怎樣的在一個人身上看到可塑性,在街上看到「小鮮肉」都會虎視眈眈,想走過去派卡片。下一步就要建立一個可持續而有系統的海選program,還有多元化現有招募方式,包括跟各種學校社團合作、推薦計劃、訓練星探、辦比賽、小程序、甚至遊戲化的線上招募。招募之後是訓練,好多關於「孵化」跟「培育」的討論,探研不同學習與訓練方式,認識到「未來學校」的概念以及各種學習訓練模式,甚至大膽地把每個人都當成startup的想像,要怎樣incubate 跟accelerate 才能把個人潛力最大化。

以前或許會覺得這群小孩子在發不切實際的明星夢,但當要聽著他們用盡全力演出的樣子,彷彿感覺到那股打從心底又單純的力量,有夢想的人的眼睛都是閃亮的。

野孩子原來也沒法北漂


海選的同時,人要駐點北京。以為住過東南亞的野孩子可以適應任何地方的生活,但反而到了北京一直水土不服,也不曉得是生理還是心理不適應,吃什麼都會拉肚子,皮膚則沒法適應50度的室內外溫差。那時候剛巧身體出問題也不敢去醫院看醫生,但零下幾度我卻七點起來去小區健身房。同時,慢慢也迫著自己用各種APP適應內地生活:花了些時間學會看地圖、地鐵線高鐵線、綜藝戲劇、溜酒吧、交朋友、網購、每周訂水果餐。幾個人住在宿舍裡,一直在尋找掃地機器人的蹤影,買了瑜珈墊後再沒有打開過。


穿州過省遊歷北京的胡同,杭州的造物節、或是上海的演唱會、sleep no more,習慣了北京機場的延機或滯留,體會過原機折返的顛沛流離,帶著一群小孩去吉隆坡跟台北,教著他們看數據、分辨信息、接受多元、做錯事要勇於承認,不能隨便刪掉/遮蓋當沒事。嗯,「北漂」就是這樣過日子。


實驗室中無數個娛樂數碼化測試


疫情關係,除了海選持續進行,回來了香港則要處理各種範疇複雜的數碼化工程,基本上就是一個數碼娛樂實驗室: 每當老闆們有任何天馬行空的新點子或是新想法,或是想像所有跟數位/線上/新媒體或是沒法用現在部門歸類的,都會成為我們的工作範圍之一,由這個新團隊測試或實現。


疫情下世界按下了暫停鍵,但實驗室裡的我們則忙到馬不停蹄。項目複雜到難以言喻,包括整個digital transformation :建立Database,自動化sales report,內部溝通及master tool等等,新的測試包括雲畢業禮直播、Virtual event management course 、虛擬演唱會、社交電商、網絡輿情監控、泛娛樂文化短視頻頻道、粉絲平台,還有8D Audio、NFT 的法律文件、各種虛擬產品元宇宙 (metaverse)、發展平台以及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涉獵跟拓展。

不只數據與Growth,娛樂工業簡直是文化社會的複合體


上星期在做IR report 以及整理電腦檔案時,看著曾經接觸的國內外項目以及內部curate 的數碼化計劃,比起startup的從0到1,,背後更多的是千絲萬褸的關係,思考視野與高度也不一樣。兩年的積累更滿楚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劃與玩法:資源併購、現金流跟對資本市場股價上落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經常開玩笑問「股價飆升」可不可以放在CV裡:P )。

推進一個產業的前進,需要的力量跟資源也是難以預計,背後有著千絲萬褸的關係。

娛樂行業衍生的ecosystem真的無限大,商業機會多元,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兩年間研究了無數經典作品(影視歌藝都有),每次讀不同作品都讀出那個時空的社會形態,用某種方式記載了那個當下,意會神傳就是流行文化的力量。個人的書單也闊了好多,除了商業書,還看了很多心理學、社會學、遊戲、電競、VRAR 、韓國綜藝製作、創意產業、打造IP等等的書籍,Netfix、Pizar、Disney、BigHit (BTS)都是我最喜愛的case study 。

產業深耕外,跨代溝通也是很大的課題,這行業有嚴重的斷層,而創作人、藝術家又跟我過去的思維方式完全不一樣,整個過程有無數「衝突」跟「矛盾」,將兩種不同思考邏輯的人放在一齊,需要更大的同理心同理解力,我們又有各自有自己的technical term,考驗很多溝通力跟耐性,想到我一開始就問人KPI 真的很offensive,production 又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幸好有個很願意學習新事物,甚至求知慾比我更旺盛的大師級前輩「鼠尾草姐姐」一直在這路上陪著我們、翻譯著各種外星文,拆解一個又一個項目挑戰;也因為有著她的帶領跟照料,我們才可以以人性化及insider的角度更了解這產業。



剛入行時,有前輩給過一些reminder:「娛樂圈的花花世界好易讓人迷失,但要記得個人職業道德的底線。」這個多姿多采、晝夜不分的行業,沒有一種致勝方程式,而且汰弱留強得好現實,慢慢發現好多人都是苦等機會,前輩們跟我說,這都是「命運」; 很多默默耕耘的表演者或是幕後人員在拼命地努力中,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帶進作品裡 。無法想像這些人經歷了多少的心理掙扎跟承受多少壓力,聽著好多成名的故事背後都是無盡的血汗和淚水中,但這些真情實感都是他們做好作品的靈感來源,也因如此作為觀眾的我們才會被觸動,能有置身處地、感同身受的情感。

上一課是勇者無懼,這一節是知者不惑的修行


從新創到上市公司帶來的思想衝擊、文化差異反而對自己算是很好的見識,大船跟快艇沒有哪個比較好,大船雖笨重,但可以載運更多人安全航行,快艇人少但輕身,前進方向跟速度更具彈性。感謝很多前輩原諒這個一直問「為什麼」跟一直打破規則的小朋友。衝擊三觀的新市場與文化也給了很大的震撼教育,很慶幸自己有走過這一趟,可以更具體確切知道自己不是適合北漂的人。雖然以前也預料自己不一定會適應,但不想先入為主,想用一份親身經歷給自己更明確的答案。

蘋果首席科學家艾倫.凱伊說過:「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是創造未來。」以前的我或多或少想探測未來趨勢,但《創意電力公司》其中一個takeaway是創意人是靠著逐漸發現、不斷努力才能實現想法。創意比較像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要調整自己的步伐。最出色的導演或是工程師也很難想像未來的技術會如何發展,我們前進時依靠的是原則、目的和目標,不是預見未來的能力。


兩年過去,當初也沒想到要走多遠,但我仍然一如既往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抱怨,依然勇往向前,相信經歷會給自己有意義的回應。說不上有沒有變更好,但兩年的修行有釋出更多真情實感,視野、格局、觸角跟處事都有更深一層的磨練。面對紛繁世界,能更沈穩地做到良知清澈、臨危不亂,更能掌握自己的節奏、認清自己的願景跟理念。


在這個什麼都講究機器化、科技化,我們始終相信power of human,相信人的創意將會變得愈來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響力,疫情更讓我相信下一代人不會再被地理邊界或是工作規範著,反而增加更多的流動性可塑性。走走繞繞地又回到了2019最初畫的那張藍圖,覺得這是天注定的時機Connect the dots ,創造一個為下一代而生的產品 。

最後想跟大家說,我要創業了。接下來的日子只有更刻苦跟忙碌,Yes but i am ready!

創業的事,下次再說 。


1,87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