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mily In Paris上想起那些海外工作 的兩三事
最近Netflix最高討論度的影片之一Emily in Paris ,故事大概是一個充滿夢想又熱血的marketing 女生獲得外派巴黎的機會,在外派期間因文化衝突而衍生的職場挑戰跟生活考驗。當中的內容情節、時尚打扮、拍攝真實性到角色都牽起各界熱烈討論,至少在行銷點角度已經引人入勝,成功得到關注。作為一個在過去3年都漂泊異鄉的過來人,好多情節的確讓人挺有共鳴感觸。
「對內充滿文化衝擊的職場」
跨文化的職場,會發現有趣的事情。例如日本人都以準時為名,但在東南亞人卻習慣性遲到(我真的試過像Emily 首天上班一樣,在門外等了兩小時);台灣人重視人情溫度,韓國人重視效率速度;在日本拜訪客戶除了要預留比較長的時間外,還要預備晚上應酬的飯局,幾次來回見面才可促成一個案子,在新加坡一天卻可排八個會議(是的,我真的試過!),而最快一次達成共識跟落實下一步動作,前後只需五分鐘。
一開始Emily 想把美國工作文化套用在法國人身上當然不討好,而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工作方式跟習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自己的習慣變成理所當然,所以對其他人「不一樣」的舉動覺得很衝擊。學會尊重跟同理心,才能夠在跨文化中移動跟適應。
「對外要穿上別人的鞋子」
要拓展新市場,其中一個要克服的困難是「在地化」。不像歐美有共通語言,有相似文化,在地域擴張上比較輕鬆,亞洲市場單是語言跟文化就大相徑庭。亞洲各國的發展也不一樣,有發展一日千里的日韓,也有發展中的後起之秀東南亞。
當日韓的用戶習慣,重視網絡跟個人資料私隱安全,東南亞的用戶已經直接跳過電腦桌面系統,使用手機,更關注的是速度。含蓄跟重視隱私的日本人不愛社交媒體,但對於電子郵件行銷卻受落;泰國人不愛看信,但卻是重度社交媒體使用者。單是優化不同國家的用戶體驗已經不容易,還要有分析各國的用戶特性跟行為。
不過,要開拓市場最需要的能力是摒棄自己的成見跟框架,用心感受新市場給你的資訊,去理解當地的使用習慣跟價值觀,才可以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拓展策略。
「工作以外的外派生活」
以前不敢坐摩托車的,但當你發現自己趕時間而路上一直堵車,你只好硬著頭皮坐上去——是真的硬著頭皮啊,因為你還要戴頭盔,每當想到會有其他汗流夾背的人用過同一個頭盔,我就會毛骨悚然。
食物方面,永遠都覺得外地的水有種怪味,又或是可以進口的黑咖啡很難找,一開始還會有些水土不服的狀況,每餐都拉肚子(有半年住在北京,然後拉肚子拉了半年)。時而在馬來西亞吃著重口味的椰漿飯,時而在越南吃清菜白肉,時而在菲律賓吃炸雞,有好多次都會想念起有湯水的日子,或是想念咖喱魚蛋燒賣甚至麻辣米線。
處理日常生活也不容易,各地洗頭水還是會害我一直掉髮,天氣變化皮膚發炎,還有洗衣、除蚊、滅蟲都是生活難題。冬天北京太冷,有次廁所的渠管結冰導致淤塞,我大概用了三個小時用馬桶吸盤與之搏鬥,想起還是猶有餘悸。也試過洗澡洗到一半斷水,但現實沒有帥鄰居可以借廁所。當生理期來到,單是買衛生棉已夠麻煩了,一開始更不知道質料參差,好容易皮膚敏感,還要處理經痛,去藥房配藥又是另一場龍爭虎鬥。
雖然很多法國人批評劇情誇大,但這些工作跟生活上的文化差異或是適應新環境都挺有趣真實,最不寫實的大概是海外生活哪來這麼多艷遇。不過劇情提到的性別歧視跟職場騷擾,確實有發生過,有機會再分享^^
縱然如此,還是鼓勵大家有機會的話請積極爭取一下海外工作這樣難得的學習體驗,你不會後悔。